各市、縣(市、區)黨委宣傳部、體育局:
現將《浙江省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印發給你們,請各地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遵照執行。
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 浙江省體育局
2020年4月17日
浙江省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
為全面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和健康浙江建設,充分發揮農村文化禮堂的陣地作用,不斷滿足農民群眾對體育健身的需求,根據《浙江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實施綱要(2018-2022年)》和《浙江省全民健身條例》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與總體目標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統籌規劃、陣地共建、資源共享、品牌共創”,著眼于滿足農民群眾的體育健身需求,提升農民群眾的健康水平,以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為抓手,著力加強農村健身場所建設,著力豐富農村文化禮堂群眾性體育活動,著力提升農村科學健身指導水平,推動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側改革,補齊我省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短板,高水平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管用育”一體化建設。
到2020年,體育服務覆蓋全省60%的農村文化禮堂;到2021年,體育服務覆蓋全省80%的農村文化禮堂;到2022年,實現體育服務覆蓋全省所有農村文化禮堂,構建起惠及全省、功能齊全、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
二、主要任務
各級體育主管部門、體育社會組織要以農村文化禮堂為載體,大力推進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側改革,夯實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培育農村體育社會組織,豐富農村體育賽事活動,加強農村科學健身指導,大幅提升農村體育軟硬件環境,助力鄉村振興。
(一)體育設施進農村文化禮堂
加強資源統籌規劃,實施小康體育村升級工程,統籌百姓健身房建設等資源,強化農村文化禮堂體育場地設施配套建設,為農民群眾創造更加良好的健身條件。
1.實施小康體育村升級工程。在原有小康體育村的基礎上,明確配建體育場地設施的類別和指標,全省每年提檔升級農村文化禮堂1000個,分類逐步提升農村文化禮堂體育設施配置,不斷提升農民群眾健身條件,推動全省農村文化禮堂體育設施全覆蓋。
2.打造一站式村級文體綜合體。各級體育部門要積極對接、參與新建農村文化禮堂前期規劃、設計,突出配建體育場地設施的功能性、實用性和融合性,著力把農村文化禮堂打造成為一個集禮堂、講堂、文化、體育活動場所等為一體的村級文體綜合體。
3.深化百姓健身房建設。各級體育部門要將百姓健身房作為補足農村室內公共體育設施短板的重要舉措,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群眾受益”的基本原則,實現全省農村文化禮堂百姓健身房全覆蓋,不斷強化農村體育設施建設,推動城鄉體育均衡發展。
(二)體育組織進農村文化禮堂
以農村文化禮堂為載體,加快培育農村體育組織,進一步明確工作責任、落實專人管理,切實擔負起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工作的組織職責。
1.明確農村體育工作責任主體。各級體育部門要強化責任擔當,堅持目標導向、效果導向、問題導向,不斷加強農村體育工作業務指導和經費扶持,指導有條件的農村文化禮堂成立文體俱樂部,農村文化禮堂管理員或其他專兼職工作人員要負責對接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具體工作。
2.開展體育社會組織結對共建。啟動實施基層體育社會組織與農村文化禮堂結對,以市、縣(市、區)兩級體育協會和鄉鎮體育聯合會、體育協會為主體,與當地農村文化禮堂結對共建,開展體育指導、培訓等各項服務活動,推動體育社會組織成為農村文化禮堂體育服務的主力軍。
3.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采取委托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工作,為農村文化禮堂提供賽事組織、活動實施、技能培訓、體質測試等各項服務。
(三)體育賽事進文化禮堂
以組織好、承辦好、打造好農村體育品牌賽事為重點,擴大賽事覆蓋范圍和受眾群體,提高農村自主組織賽事能力,讓農民群眾真正愛上體育、參與體育、享受體育。
1.擴大農村體育賽事供給規模。變零星辦賽為系列賽事,實現全省農村文化禮堂“百縣萬運”的目標。組織開展“我們的村運”全省農村文化禮堂運動會,推動村村辦賽、縣縣比賽,省級層面舉辦分站賽和總決賽,構建起覆蓋廣泛、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群眾健身活動體系。
2.提高農村體育賽事供給水平。變農民進城觀賽為家門口觀賽,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農村文化禮堂單項體育賽事。省級體育單項協會每年要根據計劃有序安排在農村文化禮堂舉行全省性賽事,積極承辦乒乓球、羽毛球、象棋等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賽事活動,將舉辦地安排在體育場地設施條件比較好的農村文化禮堂,并有效運用視頻直播等數字體育傳播手段,不斷擴大賽事影響力。
3.提升農村體育賽事組織能力。加強特色引領,打造一批具有鮮明體育特色的農村文化禮堂。積極培育農村傳統民俗體育文化,以各省級單項體育協會為主體舉辦全省體育特色民俗比賽,逐步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群眾性品牌賽事。精心組織文化禮堂管理員、文體愛好者培訓等,使農村體育人才具備一定的體育知識和組織開展體育活動的能力。
(四)健身指導進農村文化禮堂
積極指導農民群眾科學健身,讓廣大農民群眾掌握和運用科學的健身方法、養成良好的健身鍛煉習慣,不斷調動農民群眾體育熱情,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
1.組織農民群眾體質測試。積極發揮省、市、縣各級國民體質監測站作用,開展體質監測進農村文化禮堂活動,更好地掌握農民群眾體質健康狀況,推廣適宜農村的特色健身項目,為做好農村體育鍛煉推廣工作夯實基礎。
2.組織社會體育指導員結對指導。以農村百姓健身房為基礎,試點打造社會體育指導員之家,組織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農村文化禮堂,開展科學健身指導、技能傳授、體質檢測、賽事組織等服務。
3.組織體育大師(冠軍)授課交流。通過“迎奧運亞運浙江省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大師(冠軍)面對面”等活動形式,讓農民群眾能夠與大師(冠軍)“面對面”以技交流,進一步激發農民群眾體育健身熱情。
三、實施步驟
(一)第一階段(2020年1月—2020年12月):制定計劃,積極實施
堅持 “文化禮堂 精神家園”目標定位,著力把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成為“農村文體綜合體”,讓農村文化禮堂“動起來”“活起來”的工作總要求,宣傳部門和體育部門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制訂具體工作實施方案,加強組織協調指導,聯合成立工作協調小組,落實責任,共同推進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各設區市具體活動實施方案于2020年6月30日前報省體育局。
到2020年底,全省各地尤其是縣級體育部門,要統籌利用轄區的農村文化禮堂資源,充分發揮當地體育社會組織、文化站和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作用,制訂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活動清單。全省舉辦各類體育賽事活動的農村文化禮堂達到3000個以上,參與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運動會等各類賽事的群眾達60萬人次以上,實現全省60%的文化禮堂有1名以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實現體育社會組織與農村文化禮堂結對共建300對以上。
(二)第二階段(2021年1月—2021年12月):優化方案,強化措施
堅持統籌兼顧、全面推進,各地要認真做好工作總結,提煉典型經驗,促進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的品牌建設與培育。進一步拓展工作思路,強化制度措施,優化項目載體,豐富體育服務,深化內涵發展,提升工作質量。到2021年底,全省舉辦各類體育賽事活動的農村文化禮堂達到6000個以上,參與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運動會等各類賽事的群眾達100萬人次以上,實現全省80%的文化禮堂有1名以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實現體育社會組織與農村文化禮堂結對共建600對以上。
(三)第三階段(2022年1月—2022年12月):持續推進,打造品牌
各地要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不斷健全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工作機制,精準設計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內容,突出項目特色,精心組織實施,合力打造品牌,不斷提升農村文化禮堂的使用率和農民群眾的參與率、滿意度。到2022年底,全省舉辦各類體育賽事活動的農村文化禮堂達到10000個以上,參與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運動會等各類賽事的群眾達150萬人次以上,實現全省所有文化禮堂至少有1名以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實現體育社會組織與農村文化禮堂結對共建1000對以上。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宣傳和體育主管部門要加強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制,自覺把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工作納入到健康浙江和體育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作為為民辦實事的一項重要工作。各縣(市、區)宣傳和體育主管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協調,發揮好各級體育社會組織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作用,指導各相關主體做好與農村文化禮堂對接工作,切實做好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的活動設計與載體創新,狠抓落實,確保實效,使文化禮堂真正成為農村開展體育活動的主陣地。各市體育行政部門應及時掌握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活動開展情況,做好工作計劃和總結,并于每年12月10日前將活動總結上報省體育局。
(二)加大保障力度。各地要加強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的土地、經費等要素保障,在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充分考慮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結合當地實際,建設便民利民惠民的小型體育場館、健身活動中心、多功能運動場、健身步道等設施,滿足老百姓的健身需求。各級體育部門要切實加強農村體育人才隊伍培訓,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三)營造良好氛圍。各市、縣(市、區)宣傳和體育主管部門要充分利用好廣播、電視、報刊、網絡、微信、微博等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采用圖片、文字、語音、視頻等多種手段對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重點活動的組織開展進行廣泛宣傳。各地要聯合新聞媒體開設專題專欄,對農村文化禮堂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賽事活動、培訓展示、健身指導等一系列活動進行宣傳報道。要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發揮體育協會、社會體育指導員和體育新聞骨干隊伍的重要作用,廣泛動員和發動社會各界共同宣傳體育進農村文化禮堂工作,營造濃厚的社會氛圍。
浙江省體育局辦公室
2020年4月21日印發